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

經濟日報社編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胸懷兩個大局,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大歷史觀貫通大文化觀,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豐富、論述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有力深化了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中展現了強大實踐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領會認識上深入一層,在工作實踐上領先一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成為傳播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深化改革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成為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故事、有效引領輿論、提升中國形象、凝心鑄魂聚力的主力軍。

習近平文化思想開辟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境界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堅持文化自覺自信自強,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使命。在百年奮斗中,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培育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救國、興國、富國、強國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視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在振奮民族精神、維系國家認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領域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在這一進程中,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突破、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發展成為蘊含深厚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蘊藏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的思想體系,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其一,堅持“兩個結合”,貫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即葆有馬克思主義之魂,賦予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意即推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展現蓬勃生機、煥發巨大活力?!皟蓚€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繼續成功的最大法寶,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其二,呵護、守護、光大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

五千多年歷史流變,中華民族曾遇到無數艱難困苦,但世世代代培育和發展的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比之為“根和魂”,喻之為“精神命脈”,視之為“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推進拓展之中,融匯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社會實踐之中,體現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之中。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氣象血脈融通,形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最新表達和理論上的最新概括。

其三,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共同思想基礎。

意識形態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前途和命運,也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而深入傳播,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其四,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引領民族復興開辟精神航道。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煉了一系列內容豐富、氣韻生動的中國精神,構筑了綿延中華民族歷史、縱貫民族復興進程、賡續民族精神血脈的精神譜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鞭策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以初心使命為支點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政治立場、宗旨意識,使億萬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形成風雨同舟、命運與共、一往無前的磅礴合力。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積淀的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所蘊含的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指引我們在面對涉灘之險、爬坡之艱、闖關之難時奮發進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意境高遠,從五千年歷史深處走來,在統籌兩個大局中形成,秉承文化為國家民族之魂、國家治理之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中華文脈,必將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文化思想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

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也體現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同頻、同向的高度契合和相互成就,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厚植了文化底蘊,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底氣活力。

其一,明晰中國式現代化價值意義取向,破解世界性現代化難題。

在解答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沖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失衡的世界性現代化難題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清晰取向,描繪了經濟社會美好前景?!懊裎┌畋?,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描摹底色;“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施政理念,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根脈相通;“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而后教”的治理經驗,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支撐;“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相得益彰;“四海之內皆兄弟”“親仁善鄰”的悠久傳統,讓“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成為共識。

其二,提出科學義利觀,彰顯共產黨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場合解讀正確義利觀時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痹趪鴥葎t提出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從中凸顯市場經濟之“利”與社會主義之“義”兼容并蓄、得而兼之的經濟哲學。

其三,中華民族精神大廈巍然聳立,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榮光。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沒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之中。今天,古圣先賢提出的“小康”,已經從古籍經典中的美好憧憬化為現實,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物質文明成果不斷涌現,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億萬人民昂揚奮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無比堅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大文化”的格局視野展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哲學基礎,承接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煥發榮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經濟日報肩負經濟宣傳工作和文化建設工作的雙重重任,清醒認識自己的政治站位、職責使命,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學習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凝心鑄魂的重大意義,體現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普遍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所掌握、所運用。

近幾年來,經濟日報以“評論立報、理論強報、調研興報、開門辦報”為工作方針,全力構建“評論理論矩陣、深度調研矩陣、融媒傳播矩陣”三大戰略支撐,不斷提高經濟輿論引導的公信力、影響力,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不懈努力。

其一,聚焦輿論場上“第一解釋權”,構建評論理論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聞輿論工作“五個事關”的重要論述,其中一條就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承擔起這一重要職責使命,就要牢牢把握互聯網時代輿論場上的“第一解釋權”,使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為群眾接受、轉化為自覺行動。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因之可以立報;理論是“最直接的深度”,因之可以強報。把握“第一解釋權”這個新聞輿論工作重點,不僅體現強化評論工作對網絡輿情的熱點引導上,更要體現在強化理論工作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學習貫徹上,體現在對國家大政方針的準確解讀上。我們常說“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理論排第一位,在治國理政中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習近平經濟思想創立于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豐富實踐基礎之上,又引領著經濟治理現代化的創造性探索與實踐。2021年起,經濟日報主動擔起“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的重任,通過連續3年開展征文活動以及多次與地方黨委聯合舉辦習近平經濟思想研討會等,已在理論界、學術界樹立起“組織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平臺”的鮮明標識。

在媒體越來越難以有獨家新聞的今天,經濟日報著力提升對重大經濟政策、重大經濟事件的信息收集與研判能力,既著力在“第一發布權”上做到全面、客觀、準確,又著力通過評論理論工作在“第一解釋權”上增強可信度和說服力。目前,經濟日報已基本實現了“版版有評論”“天天有理論”,“經濟日報評論理論”作為一個整體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推動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快、更有效地進入互聯網輿論場,推動實現信息傳播正向價值的最大化。

其二,聚焦科學理論引領的鮮活實踐,構建深度調研矩陣。

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既要持續開展大學習,也要持續推進抓落實。為充分體現“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用之見效”,我們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自2021年初組織開展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度調研工作,至今已發展為地方調研、產業調研、企業調研、經濟熱點問題調研的“四駕馬車”,分別以“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熱點話題深度探析”系列專欄刊發。編委會要求調研團隊堅持實事求是,深入一線,不搞清真實情況不罷休,不弄懂實際問題不收兵,以經得起歷史、實踐檢驗的調研結果,挖掘各地各領域重大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思想邏輯。

截至目前,近3年時間里,經濟日報共刊發《柳州驚奇》《阿佤新歌》《深圳領跑》《贛州示范》等38套地方調研,《煤炭問題調查》《耕地問題調查》《種業問題調查》等14個產業調研,《臻至破?!贰短撝苿佟贰稙H柴七問》等19組企業調研,以及《五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度探析》《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避免現代化產業建設誤區》等28篇熱點問題調研?!八鸟{馬車”系列報道和文章,以報、網、端、微各平臺的圖、文、聲、影,全景式展現各地干部群眾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探索、創新創造,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版偘妗薄八⑵痢敝鹘佣B三,傳播量過億的爆款產品迭出,實現近70億次的全網傳播量。中央領導同志和專家學者予以高度評價,20多位省委書記、省長和部門負責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或接受專題訪談,給予充分肯定。

其三,聚焦強大傳播力影響力,構建融媒傳播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八牧Α敝?,傳播力居于首位,對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具有決定性作用。面對時代變革,我們加快構建立體化融媒傳播矩陣,努力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在迎接黨的二十大主題宣傳中,經濟日報一版策劃推出“數評新時代中國經濟歷史性躍升”系列評論,主題突出顯特色、有說服力沖擊力。對這組作品,我們并沒有止步于專欄刊發,一是讓數據“全起來”,配發數據專版,圖表數據評論俱全,版面精致精美精彩;二是讓數據“動起來”,融合報紙版面、數據制作以及視頻技術力量,設計推出豎屏短視頻產品“十畫十說”系列,豐富視覺呈現手段,增強數據可感性和可信性,登上抖音熱榜,進一步擴大了優質內容傳播面和影響力。

重大主題宣傳是主流媒體各展其長的“閱兵式”,也是深度融合發展的“練兵場”。近年來,經濟日報大膽創新互動融合傳播,實現“主旋律帶來大流量”。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考察調研的足跡,連續推出一線報道,深情講述總書記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的生動故事,展現基層群眾對總書記的衷心愛戴,同時活用現場感強、貼近感足的素材,制作系列短視頻,再現總書記體察群眾生活的動人瞬間;為讓受眾成為主題報道參與者,推出原創短視頻“我的家鄉這十年”,講述普通人的家鄉變化,反映人民生活的步步登高;與“今日頭條”合作推出融媒體評論產品“頭條熱評”,不到兩年推出300多期文章,共178個話題登上“頭條熱榜”,有效擴大了經濟日報的輿論引導力和品牌影響力。

總結近幾年的經濟新聞輿論工作,經濟日報立足主責主業,聚焦打造宣傳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地和重要陣地,為推動經濟戰線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其突出特征體現在:謀篇布局心懷“國之大者”,政治站位有高度;始終深入實際深入一線,新聞采訪有厚度;堅持深挖一點多想一層,理論思考有深度;秉承問題導向問題意識,提煉觀點有銳度……實踐證明,在“人人都是傳播者、隨時隨地能發聲”的時代,只有摒棄浮躁之氣、遠離喧囂之風,不隨波逐流,不淺嘗輒止,用深度調研凝練成有深度、有內涵、有價值的新聞作品,才是行大道、走正途。

面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經濟日報將一如既往地堅持政治家辦報和黨管媒體原則,始終把政治方向擺在首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習近平總書記致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賀信精神為遵循,以中央黨報、經濟大報的政治站位,砥礪初心使命,勇立時代潮頭,展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塑造的時代新貌、文化新風,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

久久国内精品情侣主播a级-日本一级黄色大片免费看-欧美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免费看-欧美黄色精品黄色区一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