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樂陵村民守護千年棗樹 夢想開發“棗王之旅”

    在樂陵,有一棵有“棗王”之稱的老棗樹頗引人注目:它經歷了千年的滄桑依然煥發著生機,在當地名氣極盛。
    為了這棵棗樹,300多村民成了義務守護員,他們認為保住那抹綠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村支書甚至還產生了一個夢想,開發“棗王之旅”……

護樹時,國秀蘭面帶笑容。

范晶瑩察看古樹長勢

古棗樹就是個孩子

    “棗王”位于樂陵市郭家街道辦事處棗牌劉村。
    “談起這棵樹的歷史,村里的老人們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種的?!?4歲的村支書范晶瑩說。根據《樂陵春秋》的記載,西漢末年,暮秋時節,在王莽的追趕下,劉秀路過位于馬頰河北岸的劉家村,又饑又渴,在一株棗樹下摘取小棗飽餐一頓后,渡過馬頰河繼續趕路。多年后,劉秀登基稱光武帝,想起當初落難之時,樂陵金絲小棗有救命之恩,于是頒旨封其為“天下棗王”,并賜金牌于當日救命的棗樹。
    棗牌劉村或得名于此。村民們口耳相傳的“棗王”的傳說遠不止這些:
元末明初,朱元璋曾被困于此,在一劉姓老太太家討吃過棗糠窩窩頭,從此對此地的棗留下深刻印象。
    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來到樂陵,因久聞光武帝御賜金牌一事,特意到該村品嘗金絲小棗,品后贊不絕口,遂親手書寫“棗王”賜予村中最老的一株棗樹。直到今天,這株棗樹仍郁郁蔥蔥,年年果墜枝頭。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在樂陵砍了不少棗樹,棗牌劉村的這棵老棗樹幸存了下來……
    無疑,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這棵老棗樹成了村民心中的神物和吉祥的象征。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這棵樹結的小棗比周圍任何棗樹上的棗子都要甜。別的棗扔到水里都浮著,而“棗王”結的棗卻會沉到水底。
    記者見到棗樹時依然春寒料峭,棗樹還在凝聚著勃發的力量。樹的主干內部已是空殼,從底部滋生的側枝已將主干覆蓋。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側枝呈一個環形將枯萎的主干環抱,就像一個年輕人攙扶著年邁的母親。
    棗牌劉村現有300多村民,在村民的心里,這棵老棗樹就像一個孩子,需要呵護。

夫妻接力護樹

    1973年,在外闖蕩的范晶瑩搬回棗牌劉村,彼時那棵古老的棗樹還有半個身子,并且不斷腐爛。防腐是個大問題,村民們曾多次請教專家,一直沒有什么好辦法。借助于村里出的費用,只對棗樹進行簡單的防腐處理:每年春天發芽前噴灑一次殺菌藥,夏天每隔幾天噴一次,以求控制“棗王”的腐爛。
    盡管這樣,“棗王”還是差點死掉。1984年,“棗王”被分到一個農戶家,為多讓棗樹結果,那個農戶在6月份對“棗王”進行環剝。這種方法對于促進幼樹提早結果和早期豐產以及減少落花果具有重要意義,但年老的“棗王”遭遇環剝后蔫了。范晶瑩得知后心里很難過:樹太老了,怎能經得起如此折磨?于是他帶領村民到此農戶家商量,不要環剝,保護“棗王”。后來,頑強的“棗王”以堅強的毅力,慢慢“緩過氣來”。
    為了保護古樹,1998年,村民趙玉洪主動找到初任村支書的范晶瑩,表示自己愿意保護棗王。趙玉洪的家在樹北,靠得近,可以噴灌看管。范晶瑩沉思起來,村里沒有多余的開支,不能給看護古樹的趙玉洪開工資。趙玉洪看透了村支書的心思,拍著胸脯說:“我義務看樹,不求什么回報?!睆拇?,趙玉洪不管風吹雨打,澆水打藥,驅趕頑皮的孩子,從未間斷。而每一年,范晶瑩都會請趙玉洪到家里吃頓飯,作為看護古樹的回報。
    孩子是“棗王”安全的最大隱患,盡管有著父母的囑咐,但是無知的他們還是經不住棗的誘惑,攀爬棗樹、拿著桿子打棗。2004年初,村里花了5000多元在棗樹四周壘了院墻,“棗王”有了一個安穩的“家”。
    2010年臘月二十三,趙玉洪不幸腦溢血去世。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在樹旁轉悠,他擔心放假的孩子們到棗樹上玩耍。
    處理完喪事,趙玉洪的老伴國秀蘭找到范晶瑩表示,她愿意接丈夫的班,管理棗樹。范晶瑩很受感動,當即“授權”國秀蘭管理棗樹。
    “一年也就產30多斤棗,自己舍不得吃,給親戚朋友分點嘗嘗,這是皇帝吃的棗?!眹闾m說。
    在趙玉洪夫妻的影響下,全村300多村民更加愛惜這棵“棗王”。

村支書的“棗王”之旅

    “說不準‘棗王’什么時候就枯萎了,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它,了解它的傳說?!贝逯毒К撜f,他有個夢想,要借助“棗王”發展旅游。
    范晶瑩根據村邊的地理環境,琢磨了很長時間,自己一點點搞出了一套規劃方案。他說,“棗王”被保護的同時,美化其周圍的環境,在古樹旁設立皇帝行宮,利用馬頰河的優勢發展河運旅游,古樹周圍設立農家院為游客提供住宿、飲食。樂陵市一位領導對此事很感興趣,他說:“等條件成熟時就加以開發,把‘棗王’之旅作為樂陵旅游的一個景點?!?BR>    按照范晶瑩的“規劃”:乘車沿248省道行至善化橋下車,距離“棗王”僅2500米。兩種途徑抵達“棗王”所在地:一是坐船,從馬頰河內乘畫舫到達棗王所在地。二是從河堤上騎驢到達,觀賞這棵千年古樹的風姿,沿途觀賞鄉村美景。在“皇帝行宮”內參觀,在旁邊的農家樂體驗農村風情。
    范晶瑩暢想著,到那時更多人了解了“棗王”,這段傳說得以更廣泛地傳播。而且,村民的生活必然會因為旅游而改變。
    但是,這僅是范晶瑩的設想。能否可行?何時開發都還是未知數。
    如今,依舊不變的是,經過這棵“棗王”時,范晶瑩都會觀賞一會兒,沉默著,像是在和歷史對話。

□記者 王志強 賈鵬 攝影報道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

久久国内精品情侣主播a级-日本一级黄色大片免费看-欧美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免费看-欧美黄色精品黄色区一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