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古鎮與運河水利工程

《四女寺水利樞紐》王憲貞 作

穿減河、岔河的“倒虹吸”工程,經新開挖的366米明渠,連接南運河。記者 劉振興 攝

宏偉壯觀的四女寺水利樞紐(資料圖)。記者劉振興攝

□劉婉哲王憲貞

德州是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第一站,大運河從德州市區及武城、夏津境內穿過。自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后,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德州被列為四大漕運碼頭之一。交通的便利造就了德州的繁華,當年這里曾是檣桅船影,商鋪林立,游人如織,有著“纖夫號子傳十里,漫河船只舟如梭”的運河盛景。

四女寺千年古鎮水利樞紐工程美名遠揚

德州近郊的四女寺鎮就是這運河盛景中一個千古佳話流傳至今的名鎮。相傳西漢景帝時,四女寺名為安樂鎮,鎮上有位姓傅的員外,饒有財產而樂善好施。傅老員外年已五十,膝下育有四女,皆姿色出眾,聰穎過人。四女都是至孝之人,個個立下侍奉雙親終身不嫁之念。老人無奈,為不誤女兒們終身大事,令四女每人栽種一棵槐樹,并言明誰的槐樹死了就得出嫁。四個女兒都想讓姊妹外嫁而自己留下侍親,所以背地里就往其他姊妹的槐樹上澆開水,以期別人的槐樹能被燙死。誰知槐樹灌澆熱水后卻越澆越旺,結果四女皆未出嫁,早晚禱祝父母長壽,侍奉雙親二十年如一日。后傳說傅家全家成仙而去,此鎮遂易名為四女槐。隋開永濟渠,為魯北重鎮修四女祠,因是禮儀之邦,“祠”和“寺”諧音,四女寺古鎮就和運河聯系到一起流傳至今。

在明清時期,位于德州段武城縣的千年古鎮四女寺鎮就是運河重鎮。如今,這里遺存的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享有“北方都江堰”的美譽。

四女寺減河也叫南支河。明永樂九年(1411)挑挖。上口自四女寺東流經九龍廟村(原屯氏河故瀆)入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流經德州的老黃河故道,稱南支河,功能是降低汛期洪水對運河的壓力。河長6公里,開挖時有3公里的縱橫交錯的溝渠,2公里是原古道,1公里是平地;經九龍廟入老黃河,東北行至果子李村,又轉向東北至李小吳村出境,出境后循經吳橋、寧津、樂陵、慶云,由無棣入海。全程長228.5公里,德州區域內31.1公里。

永樂九年(1411)至清初300余年間,河道“淤塞已平”??滴跛氖辏?703)、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慶十年(1805)雖多次疏浚,清淤河道,至清朝末年該河淤塞為廢河,不能泄洪減災。

新中國成立后,為加強南運河的防洪能力,擴大治理,1955年、1957年,先后兩次疏浚和擴大治理,在原減河開口處,牛角峪西邊修建12孔電動節制閘,以控洪水泛濫。與此同時修建航運的船閘,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修水力發電站。由于水量不足,裝機容量計算不準確,沒能發電,廢除拆掉。經歷1963年特大洪水,分減運河洪水流量1180立方米/秒。1971年,德州、聊城兩地區又開挖了漳衛新河(岔河)。又在原閘口北邊修建了新的12孔電動節制閘,漳衛新河又稱德惠新河,流經吳橋、惠民、無棣入海。1972年又疏浚拓寬,減洪量為1500立方來/秒,排澇量400立方米/秒。

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是大運河上重要的節點,時至今日依舊發揮著灌溉、泄洪、排澇的作用。

引黃濟津“倒虹吸”工程解難題

在四女寺水利樞紐下游、岔河左堤,矗立著一座“引黃濟津潘莊線路倒虹吸工程”紀念碑,背面附有工程簡介,左側標示輸水線路,右側為倒虹吸工程平面布置圖。這座全長1429米、設計過水能力80立方米/秒的倒虹吸箱涵,見證了一代德州水利人的責任和擔當。

2009年,年需水量7億立方米以上的天津市出現供水危機,其主要水源——灤河、潘家口水庫水量嚴重不足,預計2010年將缺水3. 7億立方米。為確保天津城市供水安全,國務院決定在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前開辟引黃濟津新線路,于2010年實施引黃濟津應急調水。

漳衛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支流河道之一,也是山東與河北的界河,其在德州境內四女寺樞紐以上為衛運河,以下一分為三,自南向北依次為減河、岔河、南運河。而南運河是連接德州、天津的唯一河道,也是引黃濟津輸水的必經之路,但此河自上世紀70年代斷航以后就成了一條“死河”。如何讓黃河水“跨”過減河、岔河,順利進入南運河,成為一個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市水利局負責同志帶領設計團隊吃住在工地三天三夜,徒步踏勘線路,定點位置走向。經反復比選,最終確定:擴挖改造頭屯干渠,東線墊高,西線挖淺,實現水的自流,潘莊引黃干渠引水入馬頰河后,通過舊城河、頭屯干渠雙線供水入六五河,在牛角峪閘上、六五河左堤新建倒虹吸涵洞,一次性穿越利民河、利民河東支、利民河北支、減河、岔河5條河道,至岔河左堤外,再通過新開挖366米明渠,連接南運河,形成一座“水上立交”。其中,穿漳衛河“倒虹吸”無疑是這個線路的“點睛之作”,也是標志性工程。按照設計,“倒虹吸”起點位于六五河左堤牛角峪閘上游200米,終點為岔河左堤出口,全長1429米,可以并行6部中巴車。這是德州史上規模最大的“倒虹吸”工程。

2009年下半年,國家防總、水利部海委、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黃河河務局等單位,先后7次到德州進行實地考察,對該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給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4月1日,由德州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天津市引黃濟津潘莊線路應急輸水工程實施方案》通過水利部水規總院審查。5月17日,水利部正式批復引黃濟津潘莊應急輸水線路,批復總投資4.24億元,其中德州段工程投資2.7億元,全部由國家和天津市投資。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施工,當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

2010年10月22日10時,引黃濟津潘莊線路應急調水工程通水儀式在德州舉行。當通水閘門啟動,黃河水以80立方米/秒的速度奔涌而出,在經過392公里的“長途跋涉”后,到達天津市九宣閘,緩解了天津市的缺水之急。引黃濟津工程的竣工通水,創造了當年設計、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受益的建設奇跡。

千年運河再現活水德州大水網初步形成

運河通水之日,德州市民紛紛駐足沿河兩岸。一位70多歲的老人,看著這條沉寂了幾十年的“死河”又煥發了新的生機,不禁感慨地說:“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運河水!”

為確保調水工作順利進行,德州市加強管理,科學調度,克服高水位、大流量引水和跨越冰期引水等困難,自2010年10月22日始,至2011年4月11日止,共引調黃河水11.84億立方米,漳衛新河“倒虹吸”過水7.13億立方米,圓滿完成天津市受水“確保4億方,力爭5億方”的調水任務。

“2010引黃濟津工程”的實施,不僅實現了“以水為紐帶”,增進了德州與天津的聯系,使兩市的戰略合作邁上了新層次,更通過南運河每年向天津供水超過8億立方米,水資源配置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德州大水網體系借此初步形成,德州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奠定了新時代新德州的生態基礎。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

久久国内精品情侣主播a级-日本一级黄色大片免费看-欧美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免费看-欧美黄色精品黄色区一区二